张兵:以绿色金融助推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6月6日,张兵教授在新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剖析长江经济带产业在高质量发展格局下面临的重难点和解决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在此发展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应力求实现产业“绿色”和“发展”共赢。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而绿色金融通过信贷、基金、债券等金融服务和一系列制度安排,将社会资本引至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产业绿色发展过程,成为助推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绿色转型的重要金融手段。
一、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现状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二是新兴绿色产业建设。目前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正逐步调整,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快。第一,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持续出台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着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绿色产业取得显著发展成效,石化、钢铁等传统高耗能行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第二,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江上游地区的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和效率相对较低,其余省市处于中间位置。从江苏情况来看,苏南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第三,长江经济带地区间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江苏基于区位优势,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向绿色生产、绿色生态和绿色生活迈进,辐射带动周边省市的绿色发展进程。
二、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产业结构“偏重”“偏化”,产业布局有待优化。工业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长江沿线的资源型产业及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发展模式及岸线资源利用比较粗放;港口利用率较低,沿江综合交通体系有待完善,部分地区的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发生错位且存在同质化现象。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长江沿线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创新引领作用不足;部分传统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外常面临绿色技术壁垒。三是区域协调程度有待提高。目前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关联较少,产业规划、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多数局限于各行政区划范围内,区域间行政壁垒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协同发展的重要原因。从江苏情况来看,省内经济成果普惠共享程度相对偏弱,区域共享发展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四是政策支持有待加强。现有绿色发展相关支持政策主要针对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新兴绿色产业,对传统工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部分传统工业领域作为污染排放的“主产地”,应获得更多关注。
三、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对策
一是探索绿色金融驱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绿色金融能够有效缓解产业绿色发展的资金约束,有助于拓宽服务边界、丰富交易形式、优化供需衔接与引导创新方向,促进产业绿色创新成果转化。首先,充分发挥绿色金融降低信息搜寻成本的功能,降低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的搜寻和评估成本,促进社会资本参与产业绿色投资;同时,政府部门应以政策导向倡导绿色金融发展,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推动产业升级。其次,充分放大绿色金融对环境风险的分散功能,通过信贷等资产定价,降低企业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提升环保工艺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进而有效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助推产业绿色转型。最后,充分利用绿色金融杠杆的资金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生产要素转移至绿色产业领域,促进目标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和经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二是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培育绿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数字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是产业高质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动力引擎,二者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首先,加强产学研联动,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合院,由沿江地区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共同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专业化、数字化绿色技术研发平台,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盟,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其次,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重点应有所区别,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重点在于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和降污减排,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重点在于研发绿色核心技术,培育绿色新技术优势。最后,建设绿色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发挥数字经济的平台化、共享化特征及其乘数放大效应;积极探索环境权益类的新型绿色融资工具,以匹配绿色技术创新资金需求,提高绿色技术创新竞争力,推动产业绿色化与数字化融合发展,培育绿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政策协同机制和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合作,优势互补。首先,各地政府应坚持协同发展原则,加强相关规划要求与现有政策、法规、规划的衔接,加快推动沿江地区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行政区划的共同治理机制;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形成区域金融合作框架。其次,加快形成分期、分批的产业绿色发展及空间布局调整计划,确保政策目标协同及各项政策文件的有效联动。如2020年2月出台的《南京江北新区关于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创新促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以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金融机构和绿色技术为扶持对象,要求各部门联合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保障机制,加强企业绿色信息共享,确保区域内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最后,利用产业绿色发展效率较高地区的技术溢出和辐射作用,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推动流域内共建产业园区,鼓励具备先进绿色技术的下游企业进驻上中游地区,发展“飞地经济”,开展绿色技术人员联合培训等。发挥经济带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考虑不同技能人力资源的梯度分布特点和产业绿色发展的区域特征,推动产业、资源、要素在空间上的动态有效配置。
四是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压实生态保护监管责任。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和生态保护监管完善。首先,应借鉴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加强绿色金融政策的合理性构建。绿色金融政策以支持绿色项目、鼓励绿色发展为目标,其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决定了绿色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及作用效果。其次,沿江省市要厘清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衔接中的关键问题,搭建长江经济带沟通协作平台,制定统一的产业绿色发展目录,落实主体责任和生态监管责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深入推动跨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最后,在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下,金融部门应紧跟市场需求,探索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目前长江经济带各地区正在加快推进绿色股票、绿色基金和“贴标”绿色债券的创新发展,多地成功首发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安徽已开始探索设立跨省流域绿色基金;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引导各类资源和要素向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集聚。
原文链接
- 张兵:以绿色金融助推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新华日报》2022年06月06日